2009/9/15 喀拉凡寺 Prasat Kravan  

吳哥文化的雕刻分成兩個不同的時期,大約以西元1000年為分界,之前的浮雕以磚雕作底,上敷灰泥;西元1000年之後才改為石雕。因此,了解吳哥窟的石雕美學,應該先了解起源的磚雕藝術。而在921年修建的喀拉凡寺,在磚造建築結構及磚雕藝術兩方面,都值得做為吳哥早期典型風格來欣賞。在哈沙跋摩一世統計下由當時高階貴族共同修建了喀拉凡寺,用來供奉毗濕奴大神。

 

當我車走進喀拉凡寺,看到了下圖的景像,一下子還覺得這喀拉凡寺挺簡單的,後來才知道,原來喀拉凡寺西面鄰近新開道路,目前遊客多從由西面進入,其實是以後寺廟的後方,其實要繞到前面才能了解到這座寺廟的特殊之處。

當繞過寺廟走到前面時,即是東方,即可以看到寺廟的門口。現在看到的喀拉凡寺已經不完整,五座一字排開的磚塔,其中三座,上部已經坍塌,只剩下底座。紅磚的結構,因為外部灰泥全部剝落,呈現非常美的紅磚顏色。

上圖:從側面較遠看喀拉凡寺。

下圖:從正面較遠看喀拉凡寺。

我站在遠遠的地方拍照,Tracy呼喚著我說:塔裡面有很漂亮的雕刻。當我走進才發現喀拉凡寺的迷人之處,在這幾座塔內有著各式各樣不同的浮雕呢!!

五座磚塔中央有一座特別巨大,有主體的意義。這裡為供奉大神毗濕奴的主殿,空間並不同 。中央有一座祭台,祭台後面有毗濕奴神的浮雕立像,八隻手臂,各持法,外圍一圈雕花神龕,神龕兩側四周圍繞六排侍者,皆雙手合十敬立,表示虔誠的樣子,護衛大神。

面對祭台左側牆上浮雕兩公尺高的毗濕奴像,印度教的大神常常有許多化身,此處的毗濕奴神即化身為矮身的瓦馬那(Vamana),正在渡過海洋,海洋用幾根刻在磚上的曲線波浪代表。毗濕奴神頭寶冠,下身圍短裙,群帶垂下飄揚,也配合渡海的動態。毗濕奴神四隻手臂,各持法器,右手是金剛杵,海螺;左手是代表生生不息的蓮花,以及圓盤狀的日輪,象徵太陽。

在祭台的右側其牆上的浮雕保存的更為完整,連磚雕上敷蓋的灰泥都還在。浮雕主是仍舊是毗濕奴神,蹲在神鳥格魯達(Garuda)的肩膀上。神烏做人形,只有小腿部份略微細瘦做鳥爪。神鳥下身圍有羽狀垂布,兩手後面肩背處生有羽狀翅膀,腰部以下下至小腿處也都飾有羽。神鳥雙手上舉,彷彿護衛著上面的毗濕神。

在最北端的一座神殿也保存了精美的浮雕作品,其浮雕主體為毗溼奴神的配偶吉祥天女(Lakshmi)。吉祥天女是印度教帶來「美麗」與「幸運」的女神,常在毗濕奴神身旁。

北端的神殿屋頂已經坍塌,光線從上面灑下來,浮雕凹凸明顯,特別可以看出手工刀法的乾淨俐落。站立的吉祥天女約兩公尺高,上身完全赤裸,體態雍容飽滿,腰部以下圍有長裙,裙子上端向外翻捲,如同花瓣;裙裾衣褶用工整刀法構成平等下垂的細。吉祥天女雙腳外張,身體平直站立,只有手持蓮花,略有動作,顯出其雍容華貴。吉祥天女的兩旁有單膝蹲跪的侍女,雙手合十敬拜,構成完美的一舖三尊的配置。

其他照片:20090915吳哥之旅-喀拉凡寺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h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